首页 行业 查看内容

欧洲三国自驾游游记第二篇:黑山共和国|全球速讯

2023-05-22 06:18:00

来源: 夏星

离开塞尔维亚,接下来我去了黑山。这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,同时拥有很美的海岸线。对我来说,它的另一个诱人之处在于,电影《桥》中所表现的那座桥,就在这个国家里。

在图廷住了一晚,次日一大早,起身出门,沿着一条山谷开了大概20分钟,来到塞尔维亚与黑山的国境线,首先经过的,是塞尔维亚边境检查站。在这儿出境,比前几天的入境复杂些,边检人员看了护照之后,首先问我去黑山呆几天,接着又详细检查了车内和行李厢——不知是不是因为靠近科索沃的缘故。

驶出塞尔维亚,沿公路走了几公里,才来到黑山的边境检查站。黑山虽然不对我国免签,但护照里只要有申根签证或美国签证,就可以入境。入境手续十分简单,递上护照和行车执照,人家接过去,看了看,盖章,就完事了,全过程大概半分钟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黑山是个以山为主的国家,最高山峰海拔2500多米,西面是地中海,其它几面与塞尔维亚、波黑、克罗地亚、阿尔巴尼亚接壤。早在公元9世纪,这里便出现了国家,而且是整个巴尔干唯一没被土耳其征服过的国家。一战后并入塞尔维亚,南斯拉夫解体后,曾与塞尔维亚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(简称南联盟),2006年在全民公决中独立,和塞尔维亚好离好散。黑山独立后,2017年加入北约,2022年成为欧盟候选国——虽然眼下还没入欧,但全国使用欧元,对我来说,很方便,无需换钱。

入境后,沿着一条公路往西南方向,路旁时不时地出现一些村庄。几乎每座房屋的门前,都停着至少一辆车,看来汽车普及率挺高。与塞尔维亚不同的是,进入黑山后,明显感觉大众汽车特别多,从第二代高尔夫到第八代高尔夫,都能见到——第二代高尔夫在欧洲是1992年停产的,至今已31年。至于速腾、迈腾、途安,数量也不少,尤其是第一代途安最多,让我感到十分亲切,特意跑到一辆车前仔细看,跟我的那辆完全一样。

开了大概半个小时,经过一座小城:罗扎伊。一条湍急的河流从城中穿过,河的一侧有座清真寺,另一侧是广场,有几家咖啡馆,看上去很悠闲。

过了罗扎伊,接下来是一大片谷地,村庄的数量有所增多,但密度不大。黑山国土面积1.39万平方公里,人口60多万,平均每平方公里47人。这个数字在欧洲似乎有些偏低,我记得欧洲好几个国家的人口密度在100-300人之间。

也许是因为人口密度低,村庄里的建筑,没有排的很密,而是东一个、西一个,零零散散地坐落在田野上。

继续往前,又经过了一座不大的城市:伊万格勒。公路从市区旁边绕过去,并未进入。此时,原本就比较安静的公路,变成只有我这一辆车。正在奇怪,前方出现工地,正在凿隧道,难怪路上没车呢。

我以为公路到此为止,停车,走过去打探。工棚里出来一位工人,语言不通,我掏出地图,指着我要去的地方给他看。他先指了一下工棚,又指向山顶方向,做了个迂回的手势。我明白了,翻山的老路还在,就在工棚后面。但我不确定路况,便指了指坑坑洼洼的地面,又指了指我的车。他哈哈大笑起来,用手势表示:没问题,太简单了,只要是汽车就能过去。

他的轻松表情,让我感到很亲切。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担忧川藏公路,还有些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,把偶然遇到的塌方,渲染成常态。事实上,川藏公路早就变得很好走了,是个汽车就能走——10年前,我开着1.6排量的小轿车,轻轻松松地沿着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,兜了一圈。

驾车上山,没走多远,两旁开始出现积雪,最厚时约1.5米,显然是铲过,否则汽车根本无法通行。2022年春节,我驾车前往西藏,走完阿里,又跑到林芝,想奔墨脱,翻第一座山时,就遇到积雪,厚度约为轮胎的三分之二,尽管我开的是辆四驱车,还带着防滑链,面对积雪,也无济于事,只得放弃。旅行经验少的人,往往会特备崇拜汽车,以为只要是高性能的车,就会所向披靡。可实际上,所谓高性能,局限性也非常强。只要是正式路,无论普通车还是高性能车,都能过得去。

今天翻山时走的这段路,如果让某些人遇到,估计得拍成视频,声泪俱下地煽情一番,把不知情的人,哄的一愣一愣的。其实,仅仅是转弯处稍微陡一些,没什么难度。对于这种路况,我丝毫不怕,唯一需要小心的,是尽可能保护轮胎,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。

上山的路,大概六七公里,翻过垭口,下山的路旁,是零零散散的木屋,看上去像是度假村,景色与北京附近的坝上草原,颇为相似,一派高原风光。估计到了夏季,这里的生意应该不错。再往前,恢复成柏油路。如此看来,我这样走是划算的,虽然路况差,但里程并不长,如果不想走烂路,就得往北绕比耶洛波列,或往南绕安德里耶维察,估计起码多用一两个小时。

随着海拔下降,刚才高原风光,被峡谷景观所取代。远处的山,似乎寸草不生,以黑色为主,不知它的国名是不是源于此。

峡谷当中的植被不错,尤其是树林很好看,每逢开阔地段,就会有些度假村、酒店等。途中还经过了一座小镇,只见有人一身登山打扮,有人准备滑雪器材,还有几位老人正在收拾车顶箱里的露营装备。

在这条山谷里,有座教堂,当我到这儿时,一辆大巴车刚好也在停车,下来几十位欧洲游客。可惜,回到北京写游记时,才发现忘了保存当时谷歌地图上的介绍,教堂的名称、历史、典故等,现在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。

从入境算起,行驶150公里,来到一片很开阔的盆地,这里是黑山的首都——波德戈里察。

快要进城时,路边出现好几座加油站,进站加油。这里的无铅汽油分为95号和98号,每升售价1.58欧元和1.61欧元,约合人民币11.98元和12.20元。打开加油盖,见到里面贴着95号的标签,按此添加,共加入44.31升,70欧元(约合人民币530元)。自贝尔格莱德出发,我已经行驶892公里,由此看来,这辆车跑长途时的百公里油耗是4.97升。

近两年,有些车企将一箱油的最大行驶里程,作为宣传点。事实上,一箱油行驶1000公里左右,不是什么新鲜事儿。2015年我开英朗从北京到丹东,814.5公里,抵达后仪表显示续航里程147公里。2022年我驾驶开拓者去西藏,一箱油跑1000公里有过好几回,其中一次是1022公里,加油时仪表显示还有235公里的续航。

宣传续航,估计是为了与电动车竞争。其实大可不必,因为油车与电车各有所长。电车只适合日常代步,开它跑长途,在我看来跟自虐没什么两样。有人为追求大液晶屏而买电动车,有人为省加油钱而买电动车,还有人因为限行、限购而买电动车。我没有这些需求。我买车主要是为了自驾游,所以,无论如何都不会考虑电动车。

加完油,进入市区。这座城市虽然历史悠久,但原有建筑几乎全部毁于战火,现在所见,都是新的,因而对于游客来说,没什么吸引力。一路上,看见一座千禧桥和一座体育场,后者是黑山足球队的主场。市中心还有座大教堂,不是古迹,但挺宏伟。

刚才说到,黑山在历史上,一直是个独立国家,从15世纪开始,它的首都在一个叫采蒂涅的城市,直到二战结束才迁往波德戈里察。新老两座首都相距30公里,沿着一条普通公路往西,30分钟就到了。采蒂涅同样处于一个盆地,但地势不够开阔,难怪首都要搬家呢。

市中心的主干道上,保存着一些历史建筑,包括一些国家驻黑山的外交机构。街道中心有座广场,露天餐馆里坐满了人,大概是因为周日的缘故。

市区边缘的山脚下,是采蒂涅修道院,18世纪初期建造,目前开放的部分并不多,主要是一座小教堂,更多部分只接待团体预约参观。

离开采蒂涅,往南,翻过一座山,看到了海——地中海当中的亚得里亚海,海的对面是意大利的巴里,直线距离大概200公里。山脚下是海滨旅游城市布德瓦,不远处的海里,是被当地人称为“夏威夷”的圣尼古拉岛。

过了垭口,是漫长的下山路,沿途有好几处停车场,供人们观景。站在这儿,可以将整座布德瓦尽收眼底,此处唯一的历史古迹是布德瓦老城,位于下图左侧远处那个“小尖儿”的位置,房屋看上去较为低矮,在它身后,差不多都是较高的新建筑。

布德瓦的旅游业相当发达,除了老城、还有数不胜数的餐馆、酒吧、咖啡馆和旅馆,高级酒店也有不少。看到一个报道说,有些罗马尼亚人,每年夏季开车到这儿,一呆就是个把月——罗马尼亚虽然也有海岸线,但仅仅是朝着黑海的那一段,可能不如地中海这边更棒。

在布德瓦附近,有座袖珍岛,南北最长200米,东西最宽130米,原本是个小渔村,后来开发成5星级酒店,据说非常贵,不是住客不许进岛,由此生出几分神秘感。

当我抵达布德瓦时,街上人山人海,路上的车更是排了几公里,此时我才意识到,今天是五一假期。这情景跟咱们一样,每逢公共假日,旅游景区就会人满为患。为了节约时间,我把车停在市区外围,走路去老城,简单转了一圈,便匆匆离开——游客实在太多了。尽管仓促,布德瓦还是留给我很好的印象,这是个环境不错、接待设施齐全的度假胜地。

离开布德瓦,行车20分钟,来到科托尔,它跟布德瓦一样,也是个旅游胜地,游客非常多,距市中心还有2公里时,路上的车便停了下来,静静地排队等候,此时我看到附近有个停车场,把车停下,走路去市区。途中,远远看到船楼,最初以为是个仿船建筑,走近了才发现,真是一艘船,停在科托尔古城的门前。

原来,科托尔古城面对海湾——科托尔湾,而且是海湾的尽头处,海湾在这儿非常窄,目测约500米宽。

距离轮船50米左右,是科托尔古城的城门,资料上说,科托尔是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存最为完整的中世纪古城之一,已列入世界遗产。

它的城门虽然在海边的平地上,可城墙一直延伸到旁边的山上,长达4.5公里,山势非常陡峭,因而显得很壮观。

早在罗马时代,科托尔就建立了要塞,在以后的岁月中,先后被保加利亚帝国、威尼斯共和国、奥斯曼帝国、法兰西第一帝国、奥地利帝国直接或间接统治,其中,威尼斯人的统治长达4个世纪,因而城中建筑带有威尼斯风格。在这些建筑中,比较著名的,是圣特里芬大教堂,里面供奉着基督教圣者特里普纳的遗骸,被视为科托尔的守护神。

除了圣特里芬大教堂,古城里还有13座教堂,其中,圣尼古拉斯教堂较为重要,因为它属于东正教——当地居民多数信奉东正教。

圣尼古拉斯教堂的对面,是很袖珍的圣卢克教堂。遗憾的是,不知道什么原因,上述几座教堂都没有开门,无法入内参观。

与布德瓦相比,我更喜欢科托尔,这里的氛围,令人感到更舒服一些。于是,我决定今晚就住在这儿——街上有许多餐馆,找个安静的位置坐下来,花4欧元买杯啤酒,店家还送了一碟花生米。

一边享受啤酒,一边在BOOKING上查询,三星级标准的旅馆或民宿,大致60-70欧元,含早餐的四星级要110欧元,前几天在扎耶查尔和尼什,都是30欧元,这里贵了一倍,不知平时就是如此,还是因为五一假期。最后,我选了家64欧元的,折合人民币480元,这是此行住的最贵的,但与北京相比,还是挺划算。因为,京郊一些简陋的民宿,平时100多块钱都不一定有人住,假期里,也会涨到好几百。出发前几天,曾在怀柔试驾,路过一家酒店,看着挺普通,同事说五一期间的房价是1200元,且已经订满。

入夜之后,街上的游客渐渐变少,古城里的氛围,令人感到更加舒适。旅馆旁边有家餐馆,洗浴后,换身宽松的衣服,下楼吃晚餐。

有个推销奶粉的广告,说西餐吃不惯——这句话恐怕不适合我。与中餐相比,我更愿意吃西餐,一是因为西餐馆通常比较安静,且抽烟的人少;二是因为我对吃特别不注重,越简单越好,越清淡越好。在我看来,一盘生菜、几个西红柿、再来块肉,就足够了,最多加点儿沙拉酱,其它任何佐料(包括盐),我都不需要。当然,多数同胞不会像我这样凑合,煎炒烹炸样样都得有。

正在心满意足地吃喝,传来一声汽笛,那艘游轮缓缓驶离码头,不知航行去哪里。如果下次再来黑山,一定要在这儿多住些日子,好好享受一把。

黑山的海岸线总长293公里,对于游览来说,主要是布德瓦—科托尔—新海尔·采格(有些地图标的是赫尔采格·诺维),从科托尔到新海尔·采格44公里,公路始终沿着海岸线,一路上,几乎全是民宿与小型酒店,一家接着一家,数量超多。

途中,经过了一座叫佩拉斯特的小镇,镇内街道紧靠海,几乎是零距离接触。镇内中心位置有座钟楼,钟楼周边的小巷极富情趣,环境十分优雅。不远处的海里,有2座袖珍岛,其中一座叫圣母岛,岛上有修道院,据说景色很美。昨晚闲逛时,看到广告,说有游船从科托尔到圣母岛。

过了佩拉斯特,再往前半个小时,来到新海尔·采格。这里也是历史上的一处要塞,如今与布德瓦、科托尔一样,都是黑山的旅游胜地,它的主要特色是海滩、矿泉以及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海泥。

新海尔·采格同样有座古城,称为海堡城,城门上方有座带钟表的塔楼,是它的标志之作。这里的游客比布德瓦和科托尔少,三者对比,布德瓦最为繁华,主要是因为它的海滩不错、酒店众多。让我选的话,我会选科托尔或者新海尔·采格。

海堡城依山而建,城中的一些街道,都是台阶路,较为平坦的地方,有个广场,广场上照例是一座精致的教堂和好几家咖啡馆。

新海尔·采格同样面对着科托尔湾,昨晚住的科托尔古城位于海湾尽头处,四周都是高山,而新海尔·采格位于海湾的入口处,视野很开阔——它的正对面,是海湾的出入口。下面这张照片,是我坐在古城咖啡馆里,一边喝咖啡,一边拍的。此时我忽然想到,应该开着车,到图中右侧的那座山,景色应该不错。

于是,我这么做了。快要接近那山时,公路上出现一座检查站,此处是黑山与克罗地亚的国境线,那座山属于克罗地亚,而克罗地亚早已加入欧盟,半年前又刚刚加入申根区,想进入的话,首先得有申根签证。尽管只差一步,没去成,但在国境线上回首看风景,也挺漂亮,下图最右侧的那片房屋,便是我刚才去的新海尔·采格。

至此,在黑山海岸线的旅行,宣告结束,接下来,我驾车重返山区,直奔塔拉峡谷,因为峡谷中有座塔拉河峡谷大桥,南斯拉夫电影《桥》的故事发生地与影片拍摄地。

沿着一条很棒的公路,告别地中海,没多久进入山区,90公里后,途经尼克希奇,这是黑山第二大城市,仅次于首都波德戈里察。

又走了1个小时,面前一片白雪皑皑,那感觉,很像青藏高原。从海滨到高原的转变,如此之快,恐怕是黑山的特色。事后回想,这个国家的自然景色,真是棒极了,非常值得多玩些日子。

这一带,属于杜米托尔国家公园,已被列入世界遗产。公园内的杜米托尔山,有15座高度超过2000米的山,其中包括黑山的最高峰、海拔2500多米的博博托夫库克峰,冬季,这里是滑雪胜地;夏季,则是徒步的好地方。

国家公园里除了高山,还有峡谷和众多的冰蚀湖,峡谷叫塔拉峡谷,长82公里,深1300米,谷中流淌着塔拉河,据说,如果夏季到这儿,可以玩漂流,非常刺激。

在峡谷中,有座塔拉河峡谷大桥,始建于1940年,钢筋混凝土结构,长366米,二战期间被炸毁,战后重建,沿用至今。1969年,南斯拉夫拍摄的电影《桥》,就是源于这段历史,而且,影片的主要取景地,也在这儿。

对于中年人来说,恐怕全都看过这部电影,影片中的老虎、工程师、扎瓦多尼、班比诺、迪希、曼奈、伊琳娜,还有反派猫头鹰,以及一些经典台词和那首《啊,朋友再见》,至今难忘。所以,当我驾车来到这里时,非常激动,先用手机拍了一张,发给家人分享,夫人惊讶:这桥还在用?

电影《桥》讲述的故事,是二战后期,德军从希腊撤退,正在休假的游击队少校“老虎”接到命令:必须在第7天,把德军撤退路线上的一座桥炸掉,以便游击队向德军发动进攻。老虎与爆破专家扎瓦多尼、以及他的助手班比诺,游击队员迪希和曼纳,女游击队员伊琳娜,再加上设计那座桥的工程师,组成一支小队,前去执行任务。

与此同时,德国人也意识到这座桥的重要性。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亲临现场,对保卫这座桥的238山地团团长——国防军上校指手画脚。别看两人的军衔一样,都是上校,可一个是党卫军,隶属希特勒的纳碎党,一个是国防军,属于德国政府,表面看似乎没啥差异,可性质完全不同。

霍夫曼博士派出党卫军军官“猫头鹰”,以苦肉计的方式打入小队。在行军过程中,小队与德军交火,缺乏经验的班比诺被包围并负伤,无奈之际,老虎命令扎瓦多尼投掷炸药,班比诺与德军同归于尽。

历经多重磨难,其中包括识破猫头鹰的真实身份之后,小队来到大桥。正在安装炸药,行动暴露,德军发动进攻,几名游击队员奋力抵挡。扎瓦多尼装好炸药,即将回到桥上时,不幸中弹,坠桥前的一刹那,把引爆器留在桥上。眼看大批德军就要攻上大桥,工程师毅然按下引爆器,与自己设计的大桥同归于尽。

任务完成了,7人组成的小队,只剩下3个人。领导者老虎表情凝重,说了句:真是一座好桥。

别以为上述故事只是个电影,在二战中,为了阻止侵略者进攻,这座桥真的被游击队炸毁过,只不过时间是1942年,而不是电影里所说的1944年。少校老虎的原型,是一位名叫博日达尔·祖季奇的游击队中尉,他的雕像,伫立在桥头。

亲手炸毁大桥的工程师,确有其人。1942年炸桥时,正是他告诉游击队,炸药放在何处效率最高,才使游击队以最少的炸药量,成功将桥炸毁。与电影不同的是,德国人知道这件事后,逮捕了工程师,并残忍地将他杀害在桥头。1946年修复这座桥时,在桥头为工程师建了一座墓。

看《桥》时,我还很小,如今能够亲眼看到电影拍摄地,非常激动。我在这儿呆了很长时间,把桥的四周都走遍了,然后又在桥头的餐馆坐下来,吃了一餐,才恋恋不舍地离开。有人说,如今的90后、00后,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,这没关系,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,即使刚刚步入社会的00后,也是如此。他们到了退休那年,肯定也有一大堆情怀需要去圆。

走到这儿,我在黑山的旅行随之结束,下一站将前往波黑。此时,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——下一站是波黑境内的莫斯塔尔,而莫斯塔尔距离早上离开的科托尔更近一些,也就是说,我必须原路返回。这种错误在我之前的旅行中,从未有过,从中也可以看出,这次旅行过于匆忙,说走就走,几乎没做什么功课。如果像以前那样,每次出门前,都拿出很长时间做准备,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。关于更为合理的路程安排,我会在最后一篇游记中,进行总结。

既然是原路返回,我将再一次经过扎布利亚,这座位于高原上的小镇,距离大桥仅仅25公里,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各种旅游接待设施,都在这里,能在这里住上一晚,也算有所收获。

别看扎布利亚只是个小镇,它的范围其实很大,附近还有黑湖、滑雪接待中心——感觉很像崇礼。我相信,任何一个户外爱好者,都会爱上这个地方,包括我自己。总之,黑山给我的印象非常好,这是个值得再来,且尽可能多些时间停留的国家。

更多内容:如您用电脑或平板电脑阅读,点击下图可直接进入。

游记第三篇,离开黑山,跨越国境线,进入波黑。这个国家的面积,是黑山的3.6倍,但是,我的旅行重点,仅仅是两座城:莫斯塔尔和萨拉热窝。尤其是萨拉热窝,从小就在电影上见过,尤其片尾,俯瞰全城:“看,这座城市,它就是瓦尔特。”

关键词:

最新新闻
回顶部